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楼主: 电子DIY小家

《8051U深度入门到32位51大型实战视频》,【免费 + 包邮 送】实验箱@Ai8051U,100万套

   火... [复制链接]
  • 打卡等级:常住居民III
  • 打卡总天数:13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10-14 09:24:40
已绑定手机

8

主题

83

回帖

288

积分

中级会员

积分
288
发表于 2025-9-11 09:39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开学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18:12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一、8051U 硬件学习:从 “记引脚” 到懂 “系统逻辑”
起初我仅机械记忆 P0、P1 口等引脚功能,不理解模块协同逻辑。经老师拆解 CPU、存储器、I/O 口等核心架构,才明白硬件是整体。
如对存储器的认知,通过 “LED 闪烁” 实验:烧入 ROM 的程序断电仍有效,存于 RAM 的 “闪烁次数” 变量断电丢失,直观理解 ROM “掉电不丢数据” 与 RAM “高速读写” 的分工;I/O 口使用中,因 P0 口未接外拉电阻导致 LED 无法点亮,才懂硬件细节(如上拉电阻保证驱动能力)对功能可靠性的影响,理解深入到实际应用场景。
二、开发工具学习:从 “跟步骤” 到 “会排错”
8051U 常用工具为 Keil C51、STC-ISP 烧录软件及万用表、示波器,初期常因细节出错:
1.Keil 写 “按键控 LED” 程序,因忘加 reg51.h 头文件,编译报错,明白工具规范是代码被硬件识别的基础;
2.烧录时因 TX/RX 引脚接反,程序烧不进,学会调试需先查硬件接线、电源等基础环节;
3.用示波器发现 “定时器控蜂鸣器” 程序中,晶振频率计算错误导致方波异常,意识到硬件工具是验证代码、定位问题的关键。
三、收获与反思:硬件与工具是嵌入式基石
最大收获是建立 “硬件原理与工具使用相辅相成” 的认知:懂串行通信原理能理解烧录波特率选择,会定时器机制可准确判断示波器波形。同时发现不足:对 ADC、DAC 等扩展模块不熟,示波器高级功能操作不熟练。后续计划学 ADC 采集温度实验,练示波器操作。
总之,这段学习为我打开嵌入式大门,让我明白嵌入式是 “代码控硬件、硬件实现功能” 的过程,也培养了 “严谨务实” 的态度,为学 STM32 等复杂单片机打下基础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05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关于的单片机中C语言的学习

一、关键差异:从 “通用语法” 到 “硬件关联”
单片机 C 语言的核心是 “绑定硬件”。比如通用 C 里的变量定义,在单片机中要考虑 “存储位置”(如定义sbit LED=P1^0;,直接关联 P1 口引脚,这是通用 C 没有的);通用 C 的循环、判断语法虽能直接用,但在单片机里,循环常用来控制硬件延时(如for循环实现 LED 闪烁间隔),判断则多对应硬件状态(如检测按键引脚电平是否变化)。
最直观的是头文件,reg51.h这类单片机专用头文件,定义了特殊功能寄存器(如定时器、串口相关寄存器),没它就没法操作硬件 —— 这让我明白,单片机 C 语言的 “语法” 是为 “硬件控制” 服务的。
二、实操落地:从 “代码正确” 到 “硬件响应”
刚开始写代码,常犯 “语法对但硬件不动” 的错。比如写 “LED 点亮” 程序,LED=0;语法没错,却没考虑 P0 口需外接上拉电阻,结果 LED 不亮;后来学中断函数,按通用 C 逻辑写void int0() interrupt 0,却忘开中断允许位(EA=1;EX0=1;),导致中断不触发。
这些经历让我懂了:单片机 C 语言 “对不对”,不能只看编译没报错,还要看硬件是否有预期响应 —— 比如用万用表测引脚电平,看 LED 是否亮、蜂鸣器是否响,这才是 “代码落地” 的关键。
三、收获与不足
收获上,我不仅掌握了引脚操作、中断、定时器等基础代码写法,更建立了 “写代码前想硬件、写完代码验硬件” 的思维;不足则是对 “模块化编程” 不熟,写复杂程序(如同时控 LED、按键、蜂鸣器)时,代码混乱易出错。后续计划练模块化,把不同功能拆成函数(如void LED_Init() void Key_Scan()),提升代码可读性。
总之,单片机 C 语言的核心是 “以硬件为目标写代码”,这段学习不仅打了基础,更让我养成了 “理论联实操” 的习惯,为后续复杂项目铺路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08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05
关于的单片机中C语言的学习

一、关键差异:从 “通用语法” 到 “硬件关联”

对于单片机中定时器中断的心得

学定时器中断前,我用循环延时控制硬件(如 LED 闪烁),总因占用 CPU 导致其他功能无法响应。接触定时器中断后,才真正理解 “异步控制” 的意义,也解决了此前 “功能冲突” 的问题。​
最初理解原理时,我卡在 “计数初值计算” 上 —— 不清楚晶振频率、机器周期与定时时长的关系,算错初值导致定时不准(比如想定时 1ms,实际却 500us 就触发)。后来通过公式推导(初值 = 65536 - 定时时长 × 晶振频率 / 12),再结合实验验证,才慢慢掌握计算方法。​
实操中踩过不少坑:比如开启定时器后,忘开总中断(EA=1)或定时器中断允许位(ET0=1),导致中断始终不触发;还有在中断服务函数里写太多代码,造成新的延时问题。这些错误让我明白,定时器中断不仅要 “配置对寄存器”,还要 “合理设计中断逻辑”—— 中断服务函数需简洁,只处理核心任务(如置位标志位),主函数再根据标志位执行其他操作。​
最大收获是建立了 “定时器中断 = 解放 CPU + 精准定时” 的认知:比如用定时器中断定时 1ms,主函数可同时处理按键扫描、LED 显示,互不干扰。不足是对多定时器优先级配置还不熟练,后续会针对性练习,避免多中断触发时出现冲突。​
总之,定时器中断是单片机实现高效控制的核心技术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具体配置方法,更培养了 “分任务、异步处理” 的编程思维,为后续复杂项目(如智能小车、温控系统)打下基础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11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08
对于单片机中定时器中断的心得

学定时器中断前,我用循环延时控制硬件(如 LED 闪烁),总因占用 CPU 导 ...

关于单片机定时器周期性调度任务学习心得

学定时器周期性调度任务前,我用循环延时控制多任务(如同时实现 LED 闪烁、按键扫描)时,常出现 “一个任务卡顿,所有任务受影响” 的问题。掌握定时器周期性调度后,才真正实现了多任务的高效协同,也理解了 “时间片管理” 的核心逻辑。
最初搭建调度框架时,我先通过定时器(如定时器 0)设置固定周期(比如 1ms),在中断服务函数里给多个 “任务计数器” 逐一累加,当计数器达到任务所需周期(如 LED 闪烁需 500ms,计数器累加到 500 时触发),就置位对应任务标志位,主函数再循环判断标志位,执行对应任务。这个过程让我明白,定时器周期性调度的关键是 “用固定中断周期拆分任务,通过计数器实现不同周期的任务触发”,既解放了 CPU,又能精准控制任务执行节奏。
实操中踩过不少坑:比如没给任务计数器加 “溢出保护”,导致长期运行后计数器数值过大溢出,任务周期错乱;还有多个任务周期成倍数关系时(如 1ms 定时、500ms 任务、1000ms 任务),没合理规划计数器,出现任务冲突。后来通过给计数器设上限(如累加到 1000 后清零)、按任务周期优先级分配计数逻辑,才解决了这些问题。另外,初期在中断里直接执行任务代码,导致中断占用时间过长,影响其他任务,后来调整为 “中断只更标志位,主函数执行任务”,才保证了调度的稳定性。
最大收获是建立了 “定时器 = 多任务调度核心” 的认知:比如用 1ms 定时器,既能实现 10ms 一次的按键消抖,又能完成 500ms 一次的 LED 流水,还能处理 1000ms 一次的温度采集,各任务独立又协同。不足是对复杂任务的优先级划分还不熟练,后续会学习通过中断优先级配置,优化高优先级任务(如紧急报警)的响应速度。
总之,定时器周期性调度任务是单片机实现复杂功能的关键技术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调度框架的搭建方法,更培养了 “任务拆分、周期规划” 的系统思维,为后续开发智能控制项目(如智能家居控制器、工业监测设备)打下了基础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13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1
关于单片机定时器周期性调度任务学习心得

学定时器周期性调度任务前,我用循环延时控制多任务(如同时实 ...

关于单片机中数码管的学习心得

初次接触单片机数码管时,我只知道它能显示数字,却不清楚 “段选”“位选” 的逻辑,连最基础的单个数字显示都卡壳。直到拆解数码管结构(共阴 / 共阳两种类型,8 个段引脚控制数字形态,位引脚控制哪一位点亮),再结合驱动原理学习,才慢慢打通从 “硬件连接” 到 “代码控制” 的链路。​
学习驱动方式时,我先从静态驱动入手 —— 单个数码管直接接单片机 I/O 口,通过给段引脚送段码(如共阴极显示 “0” 需送 0x3F)实现显示。这种方式简单直观,但很快发现问题:若要驱动 4 位数码管,需占用 32 个 I/O 口,严重浪费资源。后来学习动态驱动(利用人眼视觉暂留,通过快速切换位选和段码,实现多位数 “同时” 显示),才解决了 I/O 口不足的问题。不过实操中又遇到新麻烦:动态扫描频率太低时,数码管会出现明显闪烁;频率过高或段码切换不及时,显示又会模糊。反复调试后发现,将扫描频率控制在 50-100Hz,同时确保每次位选开启时段码已稳定输出,就能让显示清晰无闪烁。​
代码编写上,最容易出错的是段码表设计。比如初期没区分共阴和共阳数码管,把共阴的段码用到共阳上,导致显示错乱(想显示 “1” 却出现 “8”);还有没考虑小数点显示,段码表漏加小数点对应的位,后续需要显示小数时只能重新修改。后来我整理了通用段码表(分共阴、共阳,包含 0-9、A-F 及小数点),用数组存储,调用时直接根据需求读取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另外,在多位数显示时,比如显示 “1234”,需要将数字拆分成个位、十位、百位、千位,再分别对应到不同位选,初期拆分逻辑出错,导致数字颠倒(显示 “4321”),通过 “取余”“整除” 运算(如个位 = num%10,十位 = num/10%10),才实现了正确的数字拆分。​
这段学习最大的收获,是理解了 “硬件特性决定驱动方式” 的逻辑:数码管的共阴 / 共阳类型决定段码设计,位数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动态扫描;同时也掌握了 “资源优化” 的思路 —— 动态驱动用少量 I/O 口实现多位数显示,是单片机开发中 “以时间换空间” 的典型应用。不足的是,对带锁存器的数码管驱动还不熟悉,后续计划学习用锁存器隔离 I/O 口,避免数码管显示受其他模块干扰。​
总之,数码管是单片机人机交互的重要部件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显示控制的方法,更培养了 “先分析硬件特性,再设计代码逻辑” 的思维,为后续开发带数字显示的项目(如电子时钟、温湿度显示器)打下了坚实基础。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15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3
关于单片机中数码管的学习心得

初次接触单片机数码管时,我只知道它能显示数字,却不清楚 “段选”“位 ...

关于单片机复位系统的学习心得

在学单片机复位系统前,我只知道 “按复位键能让程序重新开始”,却不懂复位的原理和分类。直到深入学习后,才明白复位系统是单片机 “稳定启动” 和 “故障恢复” 的关键,也解决了之前调试中 “程序跑飞后无法恢复” 的困惑。​
最初理解复位类型时,我区分不清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的差异:上电复位是单片机通电时,通过电容充电产生短暂高电平触发复位,确保程序从初始状态开始执行;手动复位则是通过按键强制拉低 / 拉高复位引脚,让程序重新启动。实操中曾因上电复位电路的电容容量选错(原需 10μF 却用了 0.1μF),导致单片机上电后无法正常复位,反复更换电容测试后,才掌握 “电容容量影响复位时长” 的规律 —— 容量太小复位时间不足,太大则会延长启动时间。​
代码层面,我曾忽略复位后的初始化处理:比如定时器、I/O 口在复位后虽会回到默认状态,但自定义的全局变量(如任务计数器、标志位)不会自动清零,导致程序重启后出现数据错乱。后来在 main 函数开头加入 “全局变量初始化” 代码(如count=0; flag=0;),才解决了这个问题。这让我明白,复位不仅是硬件层面的重启,还需配合软件初始化,才能确保程序稳定运行。​
调试中最难忘的是排查 “复位异常” 故障:一次程序运行中频繁自动复位,起初以为是硬件接触不良,后来用示波器测量复位引脚,发现引脚电平偶尔会莫名拉低 —— 最终查到是外部模块(如传感器)供电不稳,干扰了复位电路。通过给复位引脚加滤波电容、隔离外部干扰,才解决了频繁复位的问题。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,复位系统不是独立的,需考虑与其他模块的兼容性,避免外部干扰导致复位异常。​
这段学习最大的收获,是建立了 “复位系统 = 硬件电路 + 软件初始化 + 抗干扰设计” 的完整认知:硬件电路决定复位是否可靠,软件初始化确保程序重启后状态正常,抗干扰设计则避免意外复位。不足是对 watchdog(看门狗)复位的理解还不深入,后续计划学习看门狗的配置方法,利用其实现 “程序跑飞后自动复位”,进一步提升系统稳定性。​
总之,复位系统看似简单,却是单片机可靠性设计的基础。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复位电路的设计和故障排查方法,更培养了 “从硬件到软件、从正常启动到异常处理” 的系统思维,为后续开发工业级、高可靠性的单片机项目打下了基础。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17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5
关于单片机复位系统的学习心得

在学单片机复位系统前,我只知道 “按复位键能让程序重新开始”,却不懂 ...

关于单片机中IO中断的学习心得

在学 IO 中断前,我一直用 “轮询” 方式检测 IO 口状态(比如按键)—— 主函数里反复判断引脚电平,不仅占用 CPU 资源,还容易因响应不及时错过信号(如快速按下的按键)。接触 IO 中断后,才真正理解 “外部事件触发” 的高效性,也解决了轮询模式下的 “资源浪费” 和 “响应滞后” 问题。​
最初理解 IO 中断时,最困惑的是 “触发方式选择”:低电平触发、电平变化触发、下降沿 / 上升沿触发的区别。比如用按键控制 LED 时,低电平触发容易因按键抖动导致多次中断;而上升沿触发(按键松开瞬间)或下降沿触发(按键按下瞬间),配合消抖处理,能更精准响应。实操中我曾选错触发方式,让按键按下后 LED 反复闪烁,后来通过配置中断触发方式寄存器(如 IT0=1 选择下降沿触发),再在中断服务函数里加 10ms 延时消抖,才实现稳定控制。​
配置环节也踩过不少坑:比如只开启了 IO 中断允许位(如 EX0=1),却忘了开总中断(EA=1),导致中断始终不响应;还有 IO 口作为中断输入时,没正确设置引脚模式(如将推挽输出误设为输入),让中断信号无法传入。这些错误让我明白,IO 中断配置需 “全流程检查”—— 从引脚模式、触发方式,到中断允许位、总中断,每一步都不能漏。​
代码设计上,初期习惯在中断服务函数里写复杂逻辑(如直接控制多个外设),导致中断响应时间变长,甚至影响其他中断。后来调整思路:中断服务函数只做 “轻量级处理”(如置位标志位key_flag=1),主函数再根据标志位执行后续操作(如点亮 LED),既保证中断响应速度,又避免逻辑混乱。​
这段学习最大的收获,是建立了 “IO 中断 = 高效响应外部事件” 的认知:比如用 IO 中断检测传感器信号(如红外避障传感器),单片机无需一直轮询,可在传感器触发时才响应,大幅节省 CPU 资源。不足是对多 IO 中断的优先级管理还不熟练,后续计划学习中断优先级寄存器配置,确保高优先级事件(如紧急停止信号)优先响应。​
总之,IO 中断是单片机处理外部事件的核心技术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配置和编程方法,更培养了 “按需响应、资源优化” 的思维,为后续开发带外部交互的项目(如智能小车避障、按键控制系统)打下了基础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19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关于单片机 DS18B20 测温学习心得

初次接触 DS18B20 时,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与普通传感器的差异 —— 仅靠一根数据线(单总线)就能实现通信,这既简化了硬件连接,也让我对 “单总线协议” 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。从最初的硬件接线到最终的温度显示,这段学习让我不仅掌握了测温模块的使用,更理解了 “时序控制” 在单总线通信中的核心地位。​
硬件连接看似简单,却藏着不少细节。DS18B20 的 VCC 接 5V、GND 接地,DATA 引脚接单片机 I/O 口(需外接 4.7kΩ 上拉电阻),但初期我忽略了上拉电阻的作用,导致 DATA 引脚电平不稳定,单片机始终无法与 DS18B20 通信。查阅资料后才明白,上拉电阻能保证 DATA 引脚在空闲时处于高电平,是单总线协议正常通信的前提。此外,我还尝试过多个 DS18B20 并联(共用一根 DATA 线),初期因没处理好每个模块的 ROM 地址,导致温度数据读取混乱,后来通过 “匹配 ROM 指令” 指定单个模块地址,才实现了多模块的独立测温。​
单总线协议的时序控制是学习的难点。DS18B20 的通信流程(复位→存在脉冲→写指令→读数据)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序要求:比如复位信号需要单片机拉低 DATA 引脚至少 480μs,释放后等待 DS18B20 返回 60-240μs 的存在脉冲;读数据时,单片机拉低引脚后需在 15μs 内读取电平。初期我因时序控制不精准(如复位信号时长不足 300μs),导致通信失败,后来用示波器观察 DATA 引脚波形,对比标准时序反复调整代码延时(如用_nop_() 函数精确控制微秒级延时),才逐步掌握时序控制的技巧。​
数据解析环节也让我印象深刻。DS18B20 输出的 16 位温度数据中,高字节的高 4 位是符号位,低 12 位是温度值,需要通过公式换算(温度 =(高字节 <<8 | 低字节)×0.0625)得到实际温度。初期我没注意符号位,导致读取负温度时数据错误(如 - 5℃显示为 251℃),后来通过判断符号位(高字节第 7 位为 1 表示负温),再对数据进行补码运算,才解决了负温显示问题。此外,为了让温度显示更稳定,我还加入了 “多次读取取平均值” 的逻辑,减少了数据波动。​
这段学习最大的收获,是理解了 “单总线协议 = 严格时序 + 精准数据解析” 的逻辑:相比 I2C、SPI 等总线,单总线虽节省引脚,但对时序的要求更高,每一步操作都需符合协议规范。不足的是,我对 DS18B20 的报警功能(设置温度上下限)还未深入学习,后续计划研究相关指令,实现 “超温自动触发报警” 的功能。​
总之,DS18B20 测温模块是单片机模拟量采集的典型应用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硬件连接、时序控制和数据解析的方法,更培养了 “按协议规范编程” 的严谨思维,为后续开发温湿度监测、温控系统等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  • 打卡等级:初来乍到
  • 打卡总天数:3
  • 最近打卡:2025-09-13 14:58:43
已绑定手机

0

主题

11

回帖

3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38
发表于 2025-9-12 20:22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孙*** 发表于 2025-9-12 20:19
关于单片机 DS18B20 测温学习心得

初次接触 DS18B20 时,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与普通传感器的差异 —— 仅靠一 ...

单片机串口简单应用的学习心得

在接触串口前,我对单片机的数据传输仅停留在 “通过 IO 口单次发送信号”,直到学习串口后,才真正体验到 “双向、稳定的字节级通信”—— 无论是单片机与电脑的串口助手交互,还是单片机间的简单数据传递,串口都展现出便捷性,也让我理解了 “异步通信” 在单片机数据交互中的基础作用。​
串口学习的第一步是配置参数,这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。波特率、数据位、停止位、校验位需与通信对方(如电脑串口助手)完全一致,否则会出现 “乱码” 或 “接收不到数据” 的问题。初期我因波特率计算错误(晶振 11.0592MHz 下,想设置 9600 波特率却误写定时器初值),导致串口助手接收的全是乱码。后来通过查表确认波特率对应的定时器初值(如 9600 波特率下,定时器 1 初值为 0xFD),再配合串口初始化代码(配置 SCON 寄存器、使能串口中断等),才实现正常通信。​
数据收发的实操让我对串口工作逻辑有了更深理解。发送数据时,只需将数据写入 SBUF 寄存器(如SBUF = 'A';),等待 TI 标志位置 1 即可确认发送完成;接收数据则需开启串口接收中断(REN=1),当 RI 标志位置 1 时,从 SBUF 读取数据。但初期我常忽略 “标志位清零”—— 发送后没清 TI、接收后没清 RI,导致后续数据收发中断无法触发。后来在代码中加入 “发送完成清 TI”“接收完成清 RI” 的逻辑,才解决了收发卡顿的问题。​
简单应用场景的实践(如 “串口控制 LED”)让我感受到串口的实用性。我编写代码:当电脑串口助手发送 “ON” 时,单片机控制 LED 点亮;发送 “OFF” 时,LED 熄灭。过程中遇到 “字符串接收不完整” 的问题 —— 因串口按字节接收,单次只能收 1 个字符,需用数组缓存多个字符,再判断是否组成目标字符串。通过设置字符数组和接收计数变量,当接收字符达到对应长度时比对字符串,最终实现了稳定控制。​
这段学习最大的收获,是掌握了 “串口 = 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交互的桥梁”:无需复杂接线,只需两根线(TX、RX)就能实现数据传输,比并行通信更节省 IO 口。不足的是,我对多机通信(多个单片机通过串口组网)还不熟悉,后续计划尝试用串口的多机通信模式,实现 “一个主机控制多个从机” 的简单系统。​
总之,串口的简单应用是单片机数据交互的基础,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配置和收发数据的方法,更培养了 “按通信协议匹配参数” 的思维,为后续开发串口调试工具、数据采集终端等项目打下了基础。

点评

您好,打卡是要在学习打卡板块单独发帖的哈,不是在本帖下面回复哦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-9-17 10:24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深圳国芯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( 粤ICP备2022108929号-2 )

GMT+8, 2025-10-16 10:48 , Processed in 0.148983 second(s), 10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