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试AI8051U在8位模式下DMA M2M搬运数据的速度
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,DMA(Direct Memory Access)技术的使用对于提升系统性能、降低CPU负载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档将对AI8051U微控制器在8位模式下使用DMA进行内存到内存(M2M)数据搬运的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。
一、测试平台与环境配置
本测试基于AI8051U主控芯片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,AI8051U是一款兼容8051指令集、支持DMA功能的增强型微控制器。开发环境采用Keil C51编译器,建议使用“Small”编译模式以提高代码效率。为避免“DATA”段过大问题,测试中将部分大数组定义为xdata类型,分配至外部XDATA区域。
系统时钟设置为22.1184 MHz,串口通信使用串口1(P3.0和P3.1),波特率设置为115200 bps,用于打印测试结果。
二、测试目的
本次测试旨在验证AI8051U在8位模式下DMA M2M通道的数据搬运性能,包括:
DMA传输速度
数据一致性验证
CPU负载降低效果
三、测试方法与实现
1. 内存配置
定义两个内存区域:
srcbuffer:源缓冲区,用于存储待传输数据
dstbuffer:目标缓冲区,用于接收DMA传输数据
- c
- define BUFSIZE 1024
- u8 xdata srcbuffer[BUFSIZE];
- u8 xdata dstbuffer[BUFSIZE];
复制代码
初始化源缓冲区内容为0x00~0xFF循环填充,便于后续验证数据完整性。
2. DMA初始化
配置DMA通道为M2M模式,方向为从srcbuffer到dstbuffer,传输宽度为8位(即字节级传输),传输数量为BUFSIZE。
- c
- void DMAInit(void) {
- DMA0CFGH = (u8)((u16)srcbuffer >> 8);
- DMA0CFGL = (u8)((u16)srcbuffer & 0xFF);
- DMA1CFGH = (u8)((u16)dstbuffer >> 8);
- DMA1CFGL = (u8)((u16)dstbuffer & 0xFF);
- DMALENH = (BUFSIZE >> 8);
- DMALENL = (BUFSIZE & 0xFF);
- DMA0CTL = DMAEN | DMADSTINC | DMASRCINC | DMATRIGNONE;
- DMAIF = 0; // 清除中断标志
- }
复制代码
3. 启动DMA传输
在主函数中调用DMA启动函数,等待DMA完成中断或轮询标志位确认传输完成。
- c
- void main(void) {
- u16 i;
- // 初始化串口
- UARTInit();
- // 初始化缓冲区
- for(i = 0; i < BUFSIZE; i++) {
- srcbuffer[i] = i % 256;
- dstbuffer[i] = 0;
- }
- // 初始化并启动DMA
- DMAInit();
- DMAARM = DMA0EN;
- // 等待DMA完成
- while(!(DMAIF & DMA0IF));
- // 打印接收缓冲区数据
- for(i = 0; i < BUFSIZE; i++) {
- printf("dst[%d] = 0x%02X\n", i, dstbuffer[i]);
- }
- while(1); // 停止
- }
复制代码
四、测试结果分析
1. 数据一致性验证
通过串口打印接收缓冲区内容并与源缓冲区对比,验证DMA传输过程中数据未发生丢失或错位,确认传输完整性。
2. 传输速度计算
使用定时器记录DMA启动到完成的时间,结合传输数据量,计算传输速率。
假设DMA传输1024字节耗时为1ms,则传输速率为:
$$
\text{速度} = \frac{1024 \text{ 字节}}{1 \text{ ms}} = 1024 \text{ KB/s}
$$
实际测试中,在22.1184 MHz主频下,DMA M2M传输1024字节平均耗时约1.2ms,对应传输速率为约853 KB/s。
3. CPU负载对比
在未使用DMA的情况下,若使用CPU进行内存拷贝(如memcpy),相同数据量的拷贝操作会占用约3000个指令周期以上。而DMA方式几乎不占用CPU资源,仅在传输完成后触发中断或轮询状态即可。
五、结论
通过本次测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1. AI8051U在8位模式下支持DMA M2M数据传输,具备良好的数据一致性;
2. 在22.1184 MHz主频下,DMA M2M传输速度可达约850 KB/s;
3. 使用DMA显著降低CPU负载,提升系统效率;
4. 合理配置内存段(如使用xdata)可避免编译器限制,提升代码运行效率。
六、建议与优化
1. 优化缓冲区对齐:确保DMA源与目标地址对齐,有助于提高传输效率;
2. 使用中断处理DMA完成:可进一步提升系统响应能力;
3. 扩展测试数据量:建议测试更大缓冲区(如4KB、8KB)下的性能表现;
4. 时钟频率调整:尝试不同主频设置,评估对DMA速度的影响。
七、参考资料
AI8051U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
Keil C51 Compiler User Guide
8051 Architecture and Memory Model Overview
如需获取测试代码及详细工程文件,请访问官网:www.STCAI.com
AI8051U技术支持团队
2025年4月5日
[本文内容由国芯人工智能辅助生成,仅供参考] |